2)第235章 评卷之争_寒门骄子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也是过了年就来了京城,一转眼就到要过端午节了。

  "叶兄,不知你知道不,听说现在的陕西,山西,到处闹匪患,幸亏鞑靼撤走了,要是这仗一直打下去,肯定会出大乱子的。"周惟聪一副忧国忧民的样子。

  凌伯鸿也跟着说道:"难怪,这次策问题目,不是与鞑靼打仗有关,就是如何解决匪患的问题,还有就是如何增加财力的问题。原来这殿试,还真是皇帝在向我们这些新晋士子们问计啊。

  周惟聪和郑斯年听了之后,似乎从中悟到了一些什么。

  原来这殿试策问题竟然紧跟局势走的,看来下次参加殿试的话,除了读书,还得多关心一些国家大事才行。

  酒席之后,叶小丰将周惟聪和郑斯年带到了他的住所,在郑斯年的要求下,叶小丰还将他这次在船上

  做的那些题赠予了二位兄弟。

  二人各自只读了一篇文章,便十分佩服叶小丰的才华,自知与他差距甚远。

  ……

  皇宫之中,礼部正组织评卷官进行评卷,所有试卷都是封上了姓名考号的,先前评卷也都由人将试卷进行誊抄后,再由评卷官评卷,

  两天的时间,五百份试卷全部评完,然后评卷官将认为最好的三十份试卷交给内阁大学士一起再次评出名次。.五

  然后再将试卷的前三名由皇帝评出状元,榜眼,探花来。

  而此次考试,这些殿试题基本都是皇帝亲自参与命题的,建安皇帝对这次殿试格外重视,他不仅评了前三名,甚至将前十名的卷子也一一认真仔细的读了一遍。

  有一张试卷引起了大家的争议,这张试卷,有两位内阁学士认为当为状元卷,另两位内阁学士则认为其内容华而不实,只能评为二甲之卷。

  一时争论不下,因此除了皇帝参与评卷的那前十名,这份试卷被作为有争议的试卷请皇帝单独斟酌。

  皇帝看完第一题,一开始他还不以为意,当看到:"行或不行,当择其地试之,取其精华,剔其糟粕,推而广之"之时,不由拍手称道:"妙,妙哉,朕也有此想法,却一直担心未必有益,此生提了一个好办法,能不能做,找个地方试一下不就知道了吗?如此高才,还有什么可以争的,就这一题来说,朕愿取他为状元。

  接着,皇帝又看向第二题,第三题……每一题,此人都提出来了一些独到的见解。

  看到最后,皇帝基本可以确定了,这试卷很可能就是叶小丰的,只有他,才会有这样一些奇思妙想。而大荣当前的局势,不缺能言善辩之人,不缺听话办实事之辈,缺的就是灵活的思维。

  就拿叶小丰去东胜城烧粮草烧作坊一事来说,满朝文武竟然没有一人能想到。

  或许也有人想到了,却认为这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就像刚才那两位大学士认为这样的想法是华而

  请收藏:https://m.mrroaz.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