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112章 归义军来使_晚唐:朕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面的帅才还是太少了。

  正想着,小黄门报,户部侍郎,兼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孙揆到。

  孙揆见到敬翔在,也不意外,忙上前行礼。

  李晔将行政区划分的草案,让内侍递给孙揆,然后道:“孙侍郎先看看吧!”

  孙揆打开草案,看的很是认真……

  ……

  就在李晔和孙揆商议行政划分之事时。

  长安城内来了一行人。

  来人只有十几个人,个个衣衫褴褛,眼腮内陷,一看便颇受风霜之苦。

  且人人带着兵器。

  守城士卒一看,便知道这行人有来头,忙拦住询问。

  “你们都是些什么人?为何来长安?”

  为首之人道:“某乃伊州刺史张惟深麾下牙将迟海剑,来长安觐见陛下。”

  小卒听此,不敢擅断,忙通报上官,城门防守见此,直接遣人通知京兆府,而韩建闻此,忙遣人将一行人先送到馆驿,韩建自向皇帝禀告。

  原因很简单,这行人真的大有来头。

  此事关系大唐的河西之地,要从四十年前说起。

  陷于吐蕃的沙洲豪强张议潮,暗中结交豪杰,密谋归唐,在唐宣宗大中二年(公元848年),张议潮率众发动兵变,驱逐了吐蕃守将,光复了沙洲。

  沙州光复之后,张议潮在第一时间,派出了十队使者,向唐庭报捷。

  继而在次年收服党项部将拓跋怀光,又攻取了吐蕃控制的甘州、肃州。

  大中四年,张议潮连战连捷,收复伊州。

  就在这年,张议潮派出的十队使者,只有高进达一路到达长安,此时,距离张义潮沙洲起兵已经整整过去了两年。

  大唐朝廷怎么也没想到,在朝廷丧失对河西控制几十年后,还有一支孤军在河西抵抗吐蕃,唐宣宗李忱当时大为感动,授这支军队为归义军。

  而使者回去后,大唐帝国的赞扬和褒奖,让张议潮的归义军军心大振,次年连续攻克河州、鄯州、廓州等河西十一州之地,除凉州之外,河西又重归大唐版图之中。

  而归义军连战连捷,朝廷对归义军的忌惮越来越深。

  为表心迹,张议潮将其兄张议谭派到京师以为人质。

  五年后,土谷浑王进犯沙洲,张议潮率兵讨伐,首战破敌,追击一千余里,大获全胜,然后千里奔袭,将回鹘人打的一败涂地,吐蕃军队更是节节败退,咸通二年(公元861年),张议潮用十三年的时间,一举攻克了凉州,从此河西走廊畅通无阻。

  咸通八年(公元867年),张议潮在长安留为人质的兄长张议谭去世,满腔热血的张义潮,此时已经69岁高龄,毅然离开沙洲,前往长安为人质。

  这是张议潮为表示兄弟二人,对大唐的忠诚,而做出的决定。

  张议潮入京后,将河西的职务交给了他兄长张议谭的儿子,张淮深。

  张淮深虽勇武,多次击败回鹘、吐蕃,可惜的是,僖宗年间,朝廷对河西的猜忌一直没有停下。

  张淮深只是被授伊、瓜、沙诸州观察使,无法统领全部归义军,他多次请求朝廷,授其归义军节度使旌节,但朝廷都没有同意。

  没有节度使的名义,张淮深根本无法号令张议潮儿子、女婿一帮悍将。

  而此时的西州回鹘,趁归义军分裂这个机会,连续攻取了河西数州之地,自此,归义军与大唐朝廷,又被隔绝。

  此次,便是张淮深第八次遣使,为的还是一件事,求授归义军节度使旌节。

  请收藏:https://m.mrroaz.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