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六百九十三章并购部门_我的1999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693章并购部门

  “看什么呢?”

  把茶放到徐良面前后,姜晓阳问道。

  “泰山会的资料。”

  徐良把手里的文件递了过去。

  “原以为只是一个普通的,自发组织的商团,没想到水面下还有这么大的背景。”

  泰山会最初只是一个“四人小组“。

  当年,四位民营科技试水者,经常挤在一个办公室里喝茶聊天。

  因为当时混沌的环境,大家相互沟通,抱团取暖。

  而且彼此之间也相互学习怎么经营企业。

  毕竟80年代的华夏,可没有私营企业这回事。

  这个华夏最大的商会,巅峰时被称为华夏‘骷髅会’的机构,渐渐销声匿迹。

  于是,1987年,在上面牵头下,成立了‘京城民营科技实业家协会’。

  在他的牵头下,中民协里影响力大、私交好的企业家们,组成了一个小圈子――泰山产业研究会。

  队伍迅速发展,变得越来越大。

  小会议室容不下了,就找大会议,直到大的会议室也容纳不下,成立一个正规组织的想法开始萌生。

  “商业的事情当然要用商业的手段解决。不过联想高层的那些人我一个都看不上,它又不做研发,我想挖人都没对象。”徐良道。

  之后,泰山会的组织形式更加私人化,不再设分会,也取消了内刊。

  于是,一个更小、更有效的顶级小圈子成为需要。

  也是泰山会的由来。

  但问题也跟着来了。

  小组很快扩展到六七人,十几人,几十人。

  斗转星移、时过境迁,从北到南,一座泰山,巍然兴起,又悄然倒下,这也是事物发展的规律。

  但泰山会的宗旨却变质了。

  而且,这个团体的影响力也吸引了上面的关注。

  他们的领军人物也开始加入这个小组。

  1984年到1987年之间,一批科技企业成长起来,其中包括联想、方正、紫光等。

  地点一般定在某一家公司的办公室。

  四人约定每周六晚上喝茶聊天,各自说说自己公司的事情。

  这样的不成文的聚会进行了两三年,后来,大家越来越忙,就规定在每个月选出一周六晚上一起喝茶讨论。

  再后来。

  姜晓阳把自己带来的文件放到徐良面前。

  在法律框架内也是束手束脚,自然神秘、强大的泰山会也要收敛。

  有了带头大哥,又拿到了免死金牌。

  放下资料。

  渐渐地,随着联想的发展,柳姓大佬实力越发强横,发展成为第二代带头大哥。

  “人家好歹也是华夏IT领域的第一品牌,上万人的大企业,不可能没有人才。”姜晓阳道。

  即便有姜家在背后支撑,徐良也没办法拿人家怎么样。

  物壮则老,是千古不变的规律。

  由于人员太多,反而减弱了交流的效果。

  “你打算怎么办?”

  此后,全国更多的民营科技企业参与到

  请收藏:https://m.mrroaz.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