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第147章:教区总执事伊蕾尔_蓉大爷的逆袭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沿海各省率先禁止传播天主教,遂后,内地也大肆搜捕天主教徒。

  可以说,正是由于清政府的“禁教令”,使天主教在大城市无法立足,从而在谷城沈垭这个荒僻之地兴盛起来。

  以至于在城市无法立足的湖北襄阳、安陆、武昌等地天主教骨干纷纷逃到地势险绝的谷城西部山区沈家垭子(沈垭)避难定居。

  并于雍正三年(1725年)在该地垦荒并修建简易教堂(小圣心堂)一座,继续从事传教活动,后为北京耶稣会会长巴多明(法国籍)获知,欲将该地建成教会的避难所,乃派人前去资助,将教堂附近山林一并购下以满足传教需要(今遗址尚存)至此,一处纯天主教社区在华夏首次出现。

  雍正九年(1731年),天主教传教士胥孟德(法国籍)从广东来沈垭主持教务,买下磨盘山整片山谷开垦经营,规划兴建“教友谷”,并修建了“圣心堂”,使之成为“中华全会公教重要地区之一”。

  及至乾隆五十八年(1793)法籍传教士刘方济各克来掌管教务时,沈垭天主教堂已管理鄂西北谷城、老河口、房县等17个县,教徒达7000余人之巨。

  期间,刘方济各克曾在狮子崖(今玉皇顶山,后改名为十字山)建圣母无原罪小堂一所。

  一时间,沈垭天主教堂已成为天主教在鄂西北的总堂,并在每年9月14日举行朝拜“十字架节”。成为当时全国为数不多的几个天主教中心之一。

  因天主教在磨盘山地区影响越来越大,终于引起了清政府的注意,并带来了灭顶之灾。

  嘉庆十七年(1812年)至道光十九年(1839年),谷城天主教徒先后遭遇禁教逮捕,传教活动从自由公开转为秘密,进入低潮时期。此刻,沈垭天主教堂仅剩“土墙茅屋数椽聊为本地司铎居住之所”。

  及至咸丰十年(1860年)中法《北京条约》签订后,清政府被迫取消教禁,天主教在中国又得以公开活动。

  为此,法国、意大利两国方济各会集资10万法朗,于同治九年至光绪年(1870-1884年)在沈垭大兴土木,历时13年,逐步建成占地1800平方米的五堂(大经堂、育婴堂、圣心堂、董人堂、墓堂)一山(十字山,即玉皇顶山,海1080米,原为道教胜地)。

  共计房间709间的西式建群落,并租占周围山场土地6000余亩,成为当时全国仅次于北京天主教的第二大教堂。

  这座见证了华夏从衰弱屈辱到涅槃重生的天主堂,此时还只是一座由数十个传教士和上百信徒在支撑着的山中教堂,贾蓉觉得可以利用一二,于是赶来了襄阳府。

  “敬爱的御史阁下,欢迎您的到来,斯坦利大主教正在等您呢。”等到贾蓉等人

  请收藏:https://m.mrroaz.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