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 213 章 第213 卫星项目申请_国家制造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多名研究员在会上发表了自己的论文,有三十多人获得了来自twas的经费支持。

  季椽与米尔恩告别,互相约定保持联系,在不违背国家利益的情况下给予对方技术顾问的支援。

  这对季椽来说也算不错的结果,到时有什么疑问就向米尔恩先生请教也行。

  回国后,在李院士的支持下,季椽立即向国家科学院申请微小卫星的立项,宋冀宁署名。

  名义上,季椽只是一名硕士研究生。然而在国家科学院的机密档桉上,季椽和宋冀宁两人却是最年轻的核/武研究员。因此季椽的申请一提交,就被科学院众院士重点关注。

  身为一名专业研究员,季椽的项目申请书完美无缺,资料齐全,细节到位,经费细则详实。项目本身更是具有世界先进性的理论设想,若非申请的是卫星项目,上面的院士们就已经签字批款了。

  这个时代,人们对于卫星仍旧保持着刻板印象。

  大,很大,越大功能越强。

  因此对于尚处于理论中的微小卫星,自然保持着不信任的态度。

  但是,基于季椽在核/武研究中的表现,科学院的院士们也没有一口拒绝,而是对他提出了当面问询的要求。

  季椽欣然赴约,宋冀宁仍旧陪伴身侧。

  他已经向导师请假,决定要参加季椽的项目了。

  李院士也同行,他毕竟是季椽导师,同时对季椽提出的微小卫星项目很感兴趣,这段时间着重研究了空间物理技术,打算若是有人为难,他就从旁为季椽提供理论支援。

  国家科学院的会议室中,坐着负责审核的五名物理学院士,以及一名从太原卫星发射基地请来的工程师。

  这名工程师名叫林光华,今年四十五岁,曾留学美国,归国建设十五年,另一层身份是c市航空航天大学国防科技学院院长。

  季椽的申请资料他已经看了,认同其可行性,只是有些技术上的疑问需要解答。毕竟每一个卫星项目都属于国家重要研究,不能轻易开启。

  季椽三人进入会议中心,简单自我介绍之后,季椽开始阐明自己申请立项的意图及相关技术。

  “……主体可以采用增材制造技术。我打算找到一种能满足空间所需的刚性机械性材料制作机体,为此我已搜罗了31种类似材料的资料,项目开展后可以立即进行试验。考虑到光盘存储不利于微小卫星的储存,我打算采用闪存技术,为此我准备了3种芯片的选型……”

  林光华先是静静听季椽说明自己的研究计划,随后眼神越来越亮,几次强忍住开口,怕打断季椽思路。好不容易等到他说完,林光华立即道:“季椽同学,我是太原卫星发射基地的工程师。”

  季椽愣了愣,进门时已经介绍过了,他知道眼前的人是谁:“您好,林教授。”

  “我还是c市

  请收藏:https://m.mrroaz.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