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68、_从情满四合院开始的影视游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商业为重心,因此一跃而成“亚洲四小龙”之一。

  尽管港工人25美分的时薪只是米国工人的十分之一,却仍是亚洲最高的。与之相比,弯弯工人的日薪是19美分,马来西亚的是15美分,新加坡的是11美分,而韩国工人的时薪仅为10美分。

  接下来,仙童半导体公司的工厂开到了新加坡和马来西亚槟城。在那个“半导体”尚未广为人知的年代,

  这些米国公司的生产外迁奠定了今日“以亚洲为中心”的芯片生产供应链局面。十年之内,几乎所有的米国芯片公司都纷纷在亚洲开厂。

  到了八十年代,港城电子产品不限于半导体收音机,增加了彩色电视机、游戏机、电脑零配件的生产。

  马家的电子厂就是生产电视机配件、游戏机配件、电子手表,雇工千余人的中小型电子厂。

  因为薪资和场地的限制,千余人的电子厂一年利润也不过千万左右,这还是订单多、生产线满负荷运转的成效。

  年近四十的马俊贤根本不像老板,单单瘦瘦穿着件袖口沾了油渍的工服,妥妥的技术工形象,也难怪他老豆被张小虎弄死、祖传唐楼廉价出售也毫不知情,跟杀父仇人还合作做起了买卖,有够湖涂吧。

  但也就是靠他一己之力,把濒临关门歇业的工厂起死回生,几年后还能创造千万港币利润,谁都得夸他是个成功的企业家。

  马俊贤痴迷钻研技术,但工厂配套的班子还是齐全的,至少就有办公室,公司对外业务部的办公点也在西九龙柯士甸站附近的一栋写字楼。

  马俊贤对梁国栋这个只投钱不插手工厂业务的合伙人很满意,自然也很客气,对梁国栋带来的第三方合作伙伴也就不抗拒。

  三方人马在接待室坐下,梁国栋按李强的意思对马俊贤介绍道:“马生,这位陈生是专程从内弟来港与我们合作的,

  现在内弟正式搞改开,急需外资进入,允许港城人过去办来料加工等劳动密集型企业,我和陈生偶尔认识,一见如故,

  想到我们的马氏电子,不正是因为薪资结构、厂房无法扩建等因素,制约了马氏电子的发展么。”

  马俊贤痴迷技术,但也不是经营白痴,也正是两个主要原因,使得马氏电子不能再扩大规模,微笑着问:“陈生,您有何高见呐?”

  陈梓林微微一笑,先将内弟“三来一补”企业模式详细解读给马俊贤梁国栋,让他们确实明白内弟经济特区深市的功能,

  所以“廉价的劳动薪资、几乎无偿的地皮”,让马俊贤梁国栋都露出满意地神情。

  陈梓林知道光是空口白牙的承诺是没有的,只有见到切切实实利益,资本家才会付诸行动,不等马俊贤提问,他呷了口茶接着说:“马生梁生,不知道二位听说过娄氏制衣的‘潮牌’没?”

  

  请收藏:https://m.mrroaz.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