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186章 有人欢喜有人愁_明朝大祸害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压根就用不着为钱粮开支而伤脑筋,只管收税和砍贪官就行了。这套政策被贯彻得很好,从大明开国到现在已经两百年了,官员倒是通过种种灰色收入摆脱了被白嫖的命运,可匠户、马户、军户却依旧在被白嫖。墩军无疑就是被白嫖得最厉害的一个群体,他们的待遇本就十分微薄,而咱大明连这么微薄的一点点争粮也舍不得给他们,能拖就拖,能欠就欠,偶尔有钱粮发下去,也会被层层克扣,最终落到墩军手中的就没几个钱了。拜他们所赐,墩军的生活极其困苦,一位巡视过大同边墙的官员在给朝廷上书中写道:

  “军士奔走于风霜之中,面色惨黧,甲衣无褐。其妻子所居,泥屋一间,半无烟火。七八岁男女,犹有祼而向日者。”

  ————墩军们穿着破破烂烂的衣服和鞋子在冰天雪地中奔走,面色青黑,他们的老婆孩子蜗居于泥屋之中,在寒冬中没有半点烟火取暖,七八岁大的孩子甚至连一件蔽体的衣服都没有。

  第一次抗倭援朝之役结束后,朝廷不仅要赖掉本应发给浙军的赏银和军饷,还要将大批富有作战经验的老兵和军官调去当墩军和夜不收,浙军暴怒,一千多人群起反抗,扣押了总兵王保,逼王保许诺发放饷银和赏银,撤销将他们调去当墩军的命令,最终被朝廷以镇压兵变的名义镇压,一千多名老兵被无情屠戮,剩余两千多人被尽数遣散,回家种田了。能逼得敬畏军纪甚于死亡的浙军扣押总兵逼他撤销这道命令,不难想象墩军过的是什么日子。

  简单的说,墩军活着就是纯遭罪。不光是自己遭罪,按照大明的优秀制度,他的儿子、孙子在他死后也会继续当墩军,继续遭这份罪。

  由于活得实在太艰难了,九边地区的墩军逃亡现象极为严重。朝廷不得不将卫所兵一批批的往墩台里填,填过去一批,没几年又跑清光了,还得继续填。蓟镇墩军托了戚继光的福,过去十几年日子过得还凑合,戚继光不怎么克扣他们的军饷,同时从朝廷弄来大笔工程款修缮蓟镇长城,工程结束后还有剩余,便当成福利分发给蓟镇官兵,墩军多少也能分到一些。而且戚继光对鞑靼人也是恩威并施,几个回合下来将在大宁游牧的鞑靼人收拾得服服贴贴,以前闹得很凶的乌梁海部都跑去砍木头拉到喜峰口换钱了,没空打仗,十几年下来边境一直太平无事,墩军自然也没有生命之虞。但打从周咏来了之后,就再也没有这种好事了,这家伙不光克扣军饷,还四处挑事,让原本关系已经大大缓和了的蓟镇和乌梁海部、敖汉部、翁牛特部等部落再度刀兵相见,蓟镇频频去打草谷,鞑靼人也频繁犯边袭击墩台、营寨,整个蓟镇烽烟四起,墩军苦不堪言。

  做人最怕

  请收藏:https://m.mrroaz.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